在甲午战前,中国一切的官办新式书院均无任何干于当代大学的根本轨制设想,亦从何尝试过构建当代学制,故无当代公立大学可言。及至甲午战后,由时任津海关道盛宣怀掌管兴办的天津北洋大书院,最早模仿西方当代高档教诲形式停止轨制设想,最早以“大书院”正式定名,最早以完好的中等教诲及大学预科教诲为办学根底,最早到场构建“小学—中学—大学”学制,最早创建当代大学学科专业,首届结业生最早被当局政府授与大学本科结业文凭,最早调派大学本预科肄业生、结业生及西席出国留学,结业生最早享有中心当局所承认的天下最高“学历”(赐给进士身世),故其毫无疑问为中国第一所当代公立大学。

  哪所大学是中国汗青上的第一所当代公立大学?这个成绩的谜底,本来长短常明了的,即清末津海关道盛宣怀于1895年在天津掌管兴办的北洋大书院(明天津大学前身),这本是教诲史范畴的一个根本知识。但是,近年来,因为各种缘故原由,这一客观史实屡遭各类无谓的“应战”。如今,笔者就以大批相干的根本史实和天下学术界比年来关于北洋大书院的一些最新研讨功效为据,重申并再次结实地建立这一“知识”。

  尽人皆知,作为一个在19世纪中期因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建国门,渐渐地堕入半殖民地化的“汗青深渊”,终极走上“后发外生型”当代化门路的后起国度,中国确当代高档教诲并不是是由本国积厚流光的现代高档教诲一脉相承地持续开展而来的,而是在国门敞开、“西学东渐”的汗青布景下,由国表里的多少先辈人士间接将西方当代高档教诲的根本轨制与情势逐渐引进和“移植”而来。从19世纪30年月末开端,西方列国教会在中国的疆域上陆连续续地兴办了很多教会黉舍。其时,西方社会的“小学—中学—大学”学制早已成型,故本国布道士在华办学时,凡是都是起首从最低条理的发蒙教诲或初等教诲动手,然后再在此根底上按部就班地连续创办中等教诲以致高档教诲。从19世纪80年月初到90年月初,山东的登州文会馆(齐鲁大学前身)、北京的汇文书院与潞河书院(均为燕京大学前身之一)、上海的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前身)等出名教会黉舍前后开设了大学课程,厥后又前后被响应的本国教会和当局正式承认为“大学”。对此,外洋学术界很早就有人以为,上述四校,即是中国汗青上最早的几所教会大学。

  另外一方面,从19世纪60年月初开端,为御侮图强,清当局中的洋务派也在天下各地创办了很多以“西文”“西艺”为次要进修内容的所谓“洋务书院”。与教会黉舍的办学途径截然相反的是,因为洋务派最后对西方的教诲轨制所知甚少,只是要针对各项洋务奇迹的详细需求间接培育响应的各种特地人材,故从一开端就挑选了创办各类特地教诲。但是,因为这些特地教诲缺少一般教诲作为根底,因而,一切的洋务书院均须从初等教诲或中等教诲开端“补课”,然后才有能够在此根底上实施特地教诲。在实践的打点过程当中,大大都洋务书院的讲授程度只是停止在中等专业教诲条理,但也有少数水平较高者如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书院、天津海军书院等脱颖而出,打破了中等教诲的范围,开端到达了相称于当代高档专科教诲的办学条理。但是,因为洋务教诲一直未能修建起一套条理清楚、互相跟尾的学制系统,因而,即便是此中办学程度最高的少数佼佼者,也不克不及算作当代意义上的正轨大学。

  总之,在中日甲午战役前夜,中国境内固然曾经有了少数几所当代大学,但均为本国教会所办,这些教会大学关于中国的教诲开展与社会前进当然也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但是,在它们正式向中国当局备案之前,其存在自己即为对中国教诲主权的进犯。直到甲午战后不久,在绝后极重繁重的民族危急的刺激下,清当局中的少数先辈人士才终极挑选了鉴戒西方高档教诲形式,在本人的疆土上自立兴办了第一所官办确当代大学——北洋大书院。

  需求出格加以阐明的是,在清末,由中国人本人创办的新式书院可分为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类,其办学主体别离为当局、社会合体和小我私家。此中,“公立”书院多由官方士绅捐集“”而建,假如根据从期间直至当代的界说和尺度,实多为由“私法人”主理的“私立”黉舍。别的,进入后,“官立”这一称呼被废除,而以“公立”取而代之,至此,“公立”一词的寄义便发作了底子性的变革。本文所谓的“公立大学”,系接纳当代汉语语义,指由当局部分主理的大学,在清末的语境中,与之对应的则是“官立”或谓“官办”大学。因为其时“官方”的办学力气远远没法与掌控着大部门社会资本的“官府”等量齐观,由公家或私法人创办的高档教诲天然会远远滞后于官办高档教诲,因而,在如许的根本“国情”泥土当中,中国人最早测验考试并胜利兴办的第一所当代大学,肯定会是一所官办大学,用如今的话来讲,即公立大学。

  作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盛宣怀在洋务教诲方面本来很有建立,而更难堪能宝贵的是,在一切的洋务大员中,他开始感遭到了洋务教诲的一些底子性缺点,并试图用愈加先辈的教诲形式取而代之。到了甲午前后,盛宣怀逐步熟悉到,仅仅只是创办一些深谋远虑、揠苗滋长的特地教诲,进修一点浅薄的“西文”“西艺”,那是远远不敷的,必须要在天下范畴内鼎力开展从初等教诲、中等教诲稳步递进至高档教诲的有构造、有体系的一般教诲,而且将进修内容扩大和上升到更加艰深的“西政”“西学”的轨制层面上去,这才是更加有用的救亡图存之道。而1895年北洋大书院的兴办,恰是盛宣怀领先在天下范畴内出力创办正轨一般教诲及高档教诲的汗青初步。

  1895年,在甲午战后不久,时任津海关道盛宣怀便拜托晚年前后结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与欧柏林学院研讨院、后曾被李鸿聘为家庭西席的美国驻天津副领事丁家立(Charles Daniel Tenney)卖力筹备一所新式书院。昔时9月10日,丁家立草拟了一份以“Tientsin University”(天津大学)为校名的计划书,并将该校的办学条理分别为“Preparatory School”(准备黉舍)与“Technical College”(手艺学院)两级,也就是美国大学中的预科与本科,此中译名则别离定为“二等书院”与“甲等书院”。丁家立指出,创办该大学的第一步,即是先指派一个由一名“华总办”与三名来自差别国度(如英、德、美、法等国)的、无能的外籍土木匠程师构成的考查团,赴西欧次要国度汇集列国大学章程,然后提交一份陈述书,报告请示外洋差别大学系统之好坏,并完好、细致地论述怎样成立一所可以满意中国之需求且能顺应中国之国情的“手艺学院”。不外,另外一方面,丁家立又夸大,该校利用英语讲课,因而,校中的中国门生必需完整把握英语。别的,这份计划书关于上述两级书院的西席聘任、课程设置、门生的经费补助及一样平常办理等成绩均做出了开端的划定。

  其时,盛宣怀与丁家立“讲究再三”,终极制定了“天津甲等、二等书院章程、作业、经费”等文件,较为详确、完整地划定了这两所书院教人员的聘用与办理、门生的招录与分类教诲、学科专业设置与积年课程、终年经费预算与分派、校舍与仪器装备的安插等内容,可谓中国当代高档教诲史上的第一个官办大书院章程。盛宣怀还出格夸大,“当赶快设立甲等、二等书院各一所,为继起者规式”,“甲等书院,因须分门别类,洋教习拟请五名,方能各擅所长,是以终年经费甚巨,势难广设。现拟先在天津,开设一处,觉得规式”。究竟上,北洋大书院的多少办学形式,关于厥后南洋公学、京师大书院、山西大书院等其他官办大学的连续创办,均起到了必然的树模与“规式”感化。如在1896年南洋公学筹备之时,盛宣怀就明白暗示要“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1898年又称“初议筹设南洋公学,拟照天津分设头、二等两书院”。又如1902年头,在“庚子事变”后京师大书院规复重修之时,管学大臣张百熙鉴于其时天下各地的中小书院还没有遍设,一般教诲系统构建需时,没法实时给大书院供给充足的及格生源,因而只好采纳“通融法子,唯有临时不设特地,先立一高档黉舍……以此项黉舍培养门生,为大学之准备科”,这即是北洋大书院在兴办之初特地设立大学预科(二等书院),间接为大学本科(甲等书院)培育及格生源的做法。所差别的是,北洋大书院自1895年兴办伊始即是大学本科与预科并设(虽在1900年临时停办,但不久后又别离于1903年和1905年前后规复了大学预科与本科,详见下文所述),而京师大书院则直到1910年刚才正式创办“分科大学”,方才到达大学本科办学条理。再如1902年景立的山西大书院的西学专斋,先办大学预科,然后又前后开设了法令、矿学、格致、工程四门本科专业,此中除格致外,其他三门均与北洋大书院完整不异。

  在晚清的第二次“西学东渐”海潮中,关于西方国度的“university”和供给高档教诲的“college”,中国的一些士医生与广阔本国布道士均次要将其翻译为“大书院”。相对而言,“大书院”一词呈现较晚,最后也次要是用来指称外洋的大学,另有本国人在中国兴办的一些新式黉舍(如美国布道士林乐知兴办的上海中西书院)。按照现有史料,中国人初次利用“大书院”一词来称号国人自行创办的新式书院,能够恰是从盛宣怀开端的。1891年8月,盛宣怀主管下的上海电报总局在《申报》上公布通告称:“上海电报总局现奉督办宪盛札饬添设大书院,招取洋文深透、身材坚固、脾气战争、心肠智慧、廿岁之内之上等门生十名,愿学者速至陈家木桥电报书院报名,听候洋教习测验任命……”因为相干史料缺少,我们尚难判定盛宣怀其时“札饬添设”的这个“大书院”终究是否是当代意义上的大学,但能够必定的是,这项办学方案的详细施行成果厥后未见经传,这个仅仅只是已经在纸面上呈现过的“大书院”,明显并没有成为理想。

  在1895年北洋大书院筹备之初,该书院的正式称号一开端并没有立刻肯定下来,而是前后有过“北洋甲等书院”“天津中西书院”“北洋西学书院”等多个暂时性代称。1895年9月19日,盛宣怀在上呈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的《拟设天津中西书院章程请奏明备案禀北洋大臣王》一文中提出,“当赶快设立甲等、二等书院各一所”,而且明白指出,“甲等书院……此本国所谓大书院也”。这就明白明示了他所筹备的“甲等书院”是以外洋的“大书院”作为参照的。随后,王文韶又于昔时9月30日为盛宣怀代奏在天津“兴办西学书院”“创设北洋西学书院”一事,并在其奏折衷完整因循了盛宣怀所称“甲等书院……此本国所谓大书院也”的说法。

  1895年10月18日,北洋大书院正式创办。10月30日,德国当局与天津处所政府签署了《德国租界设立条约》,此中明文划定:“博文书院及博文书院一切之地,如今中国官改成大书院……”11月8日,为筹集办学经费,盛宣怀在《直报》上公布了一条“劝令加捐”的筹款启事,此中明白指出:“查后果天津设立甲等二等大书院……”12月7日,英国人在天津兴办的英文报纸《京津泰晤士报》(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登载了两篇关于北洋大书院的报导,一篇名为《中国北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hina”),文中同时列出了该校称号的英文译音与中文原文——“Pei-yang-ta-hsüeh-t’ang(北洋大书院)”,并指出这一校名系由中国官方所定名,另外一篇名为《天津大学会见记》(“A Visit to the Tientsin University”),其在末端处也特别用汉字说明了该校的中文称号——“北洋大书院”,并且这两处“北洋大书院”均为大号加粗字体。

  由上可见,在北洋大书院兴办确当年,其“大书院”的称号、性子与职位便已获得中外当局政府和社会媒体的屡次确认,并由此成为中国汗青上第一所被当局政府以致全社会公以为“大书院”的高档学府。别的,尤其主要的是,恰是以1895年“北洋大书院”的兴办为标记和出发点,“大书院”一词便开端逐渐代替先前通行了数十年之久的“大书院”一词,成为中外人士关于“university”这一英文单词的尺度译法。

  别的,到了1897年夏,美国布道士李佳白(Gilbert Reid)向清当局建言创设“总书院”(即厥后的“京师大书院”)时,起首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天津草创育才馆,近更有大书院之设。”这就阐明,在京师大书院兴办之前,北洋大书院就曾经是中外士人所公认的、名副实在的“大书院”了。究竟上,即便是在厥后京师大书院、山西大书院等其他官办大书院连续建立以后,北洋大书院在一些当局公函中也仍然常常被径直简称为“大书院”。

  丁家立在计划筹建北洋大书院之时,之以是要分设甲等书院(大学本科)与二等书院(大学预科),就是为了在其时中国的一般教诲还没有片面鼓起的布景下,由二等书院间接为甲等书院培育和供给及格的生源。1895年9月7日,丁家立初次在《直报》上登载招生启事,称“本总教习拟在天津、上海、香港召集甲等书院一班门生、二等书院三班门生”。一开端,盛宣怀曾毛病地以为,“二等书院即本国所谓小书院也”。不外,很早就有学者指出,根据盛宣怀的方案,因为“二等书院招收十三岁至十五岁的门生,‘按其年事,考其读过四书,并通一二经,文理通畅者,酌量收录’。云云,则二等书院不是‘本国所谓小书院’,而是本国所谓中书院了”。二等书院的学订定为四年,云云一来,“第五年起,每一年便可拨出头班三十名,升入甲等书院”。但在另外一方面,盛宣怀又思索到,“惟今朝急于成材,若候至五年后设立甲等书院,实有迟暮之憾”。因而,为了放慢人材培育的速率,盛宣怀便决议,“拟向上海、香港等处调集已学西文、算学四五年者,精选三十名为第四班,第2、3、四年仿此法子”。在9月19日正式上呈王文韶的禀文中,盛宣怀将甲等书院的招生计划正式肯定为:“今年拟先招已通大书院第一年工夫者,精选三十名,列作末班,来年便可升列第三班,并取二等之第一班三十名,升补甲等第四班之缺,嗣后按年递升……”

  1895年9月中旬,丁家立初次在天津应考甲等、二等书院门生,但成果很不幻想,终极登科者屈指可数。9月下旬,丁家立又与二等书院总办蔡绍基前去上海招生,此次招生“皆以英文为重”,“考取极严”,在70多名报考者中,最初登科二等书院门生50人,此中头班7人,二班15人,三班28人。10月初,丁家立、蔡绍基又来到香港招生,其时共有295人报考,终极登科67人,此中唯一来自广东东莞的王宠佑、王宠惠兄弟2人首批被选入甲等书院,其他65人均只能暂入二等书院进修。别的,在这67人中,有35人曾肄业于香港最早的官办中学——皇仁书院。10月17日,丁家立在香港正式宣布了招生成果,而且出格暗示:“此次取中之二等书院门生,此中若有读过量少、代数等学,实因一时失慎,成稍为陌生,致使不克不及取入甲等书院者,正可实时勤奋复习,俟到津后再行复试补取可也。诸生勉之!”因而可知,在北洋大书院筹备之初,因为甲等书院及格生源难觅,丁家立便稍作变通,对那些被登科到二等书院的门生再作一番挑选,经由过程“复试”从中择优“补取”,以求甲等书院可以尽早创办。

  根据丁家立1895年9月10日起草的计划计划,“二等书院现时便可兴办”,“甲等书院宜稍缓创办,缘门生在二等书院内已有效果者方能选入甲等书院,且须盖置衡宇、安插格致演试房所、延请稳当格致学之教习等事,须一年之期,方能结束”。不外,因急于求才,加上生源根底也已开端具有,甲等书院终极仍是在昔时11月17日与二等书院同步开学,其时到堂的四班门生共87人,bwin客户端官网此中“二等三班已齐,头班只要四人,先查有二等书院头班可升甲等四班者十数人”。一个多月后,有14名二等书院门生胜利地“考升甲等四班”。

  由上可见,北洋大书院在兴办之初,其生源次要来自香港、上海、天津等几处开埠较早、近代新式教诲也起步较早的内地地域主要互市港口,这几个处所很早就呈现了西式中学,或是大抵相称于中学水平的新式书院,并且为数很多,足觉得北洋大书院的两级书院供给必然数目的及格生源。别的,虽然盛宣怀曾一度将二等书院毛病地视为“小书院”,不外,按照他与丁家立配合制定的《二等书院作业》,其“积年课程分四次序递次”,第一年有英文初学浅书、英文作业书、英字拼法、朗读书课、数学,第二年有英文文法、英字拼法、朗读书课、英文函牍、翻译英文、数学(并量法发蒙),第三年有英文解说文法、列国史鉴、地理学、英文官商函牍、翻译英文、代数学,第四年有列国史鉴、坡鲁伯斯第一年格物书、英文函牍、翻译英文、平面量地法。从上述课程设置来看,二等书院明显与普通的中学水平相称或略高一筹,实在践办学条理足以到达大学预科的程度,远非盛宣怀所谓的“小书院”所能企及,其小我私家一时的了解不妥与表述毛病,明显其实不影响“二等书院”的实践性子。别的,盛宣怀其时还对这两级书院的进修年限停止了严厉的划定:“二等书院作业,必需四年,方能升入甲等书院,甲等书院作业,必需四年,方能造入特地之学,不克不及躐等。”其底子目标便是为了从轨制上保证北洋大书院的生源及教诲质量。

  总之,恰是由于有了港、沪、津三地的多少中等教诲水平的生源作为根底,北洋大书院才得以在兴办伊始便可间接、疾速地展开大学本科教诲,随后,作为大学预科的二等书院,又络绎不绝地为甲等书院供给及格生源,从而开端修建了一套比力完好的高档教诲系统。

  盛宣怀在北洋大书院根据“二等书院(大学预科)—甲等书院(大学本科)”两级学制办学的同时,还试图在更大的范畴内构建一套“小学—中学—大学”学制。1895—1896年间,盛宣怀曾订定了一项在天下各地捐钱兴学的通盘计划,决议在天津、上海两地别离设立北洋大书院与南洋大书院(即厥后的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前身),在天下的23座省会各设小书院1所,并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各设1所短时间培训性子的“时中书院”,一切办学经费均由他一手掌控的汽船招商局、电报局、金矿局等“官督商办”企业予以捐助。这一整套办学方案,能够说是盛宣怀这位并不是专职打点或主管束诲事件的一般四品官员,出于一番为国育才、兴学救亡的公心,试图在最大限度上勤奋变更本人所把握的有限权利与资本,在天下范畴内开端构建一套学制系统的初次测验考试。

  根据盛宣怀其时的方案,“小书院两年为限,第三年归津沪中书院”。所谓的“津沪中书院”,明显是指天津的“北洋大书院”中所附设的“二等书院”,和正在筹建中的上海“南洋大书院”所附设的同类次级书院(亦即厥后的“南洋公学中院”)。也就是说,盛宣怀方案在天下捐建23所“小书院”的一个主要目标,便是为了络绎不绝地给别离从属于北洋、南洋2所大书院的“津沪中书院”运送生源。因而可知,北洋大书院的两级学制,实践上也是成立在盛宣怀在天下同步计划的学制的根底之上的,就该书院自己而言,因为“二等书院不是‘本国所谓小书院’,而是本国所谓中书院了。故成文虽为两级学制,而不成文则已具学制的范围”。总之,北洋大书院最后的创办目的,即是要建成一所完整有别于以往的各类办学条理含糊不清的洋务书院、在一般教诲的框架系统内施行正轨高档教诲确当代大学,而终极前后胜利地兴办了北洋大书院与南洋公学这两所中国最早的官办大学的盛宣怀自己,厥后曾被一些学者誉为“中国近代高档教诲第一人”,亦失实至名归。

  值得一提的是,北洋大书院不只在轨制设想方面根本遵照了当代学制,并且在实在践的办学过程当中,盛宣怀也一直严厉地根据学制的根本请求来施行。1898年头,其时已远在上海的盛宣怀,接到卖力督办北洋大书院的时任津海关道李珉琛的来函,称其“欲改六十名分学法、德、东三国之文”,他立即同时致电王文韶与李珉琛,暗示激烈阻挡。盛宣怀明白指出,“北洋大书院奏明甲等四班、二等四班,每班三十名,递年时间出息,升至头班甲等,再派出洋,此皆取法于西,不容混乱。中国粹无序次,浅尝辄止,故无效果。此书院幸蒙督帅掌管许可,长期不渝,商、电两公司始乐捐输,成斯美举,列国称为中国第一书院,方冀人材辈出,不负督帅及诸公玉成盛情”。但是,李珉琛欲令部门门生改习外文的这一方案,“是殆误解此堂仅学笔墨,不知内有分类特地时间,为小失大,弊莫甚焉”。他进一步夸大指出:“前据丁家立面商,甲等三十名应分法规、矿务、制作各多少名,当前每一年每类仅得数名,正恐不够派用,时局需才云云其急,讵可将错就错!铁路门生同是英文,宣尚不愿假借以损大学,况改习他国笔墨,便须另聘他国教习,此堂隳废,即在今朝,为全国笑!且二等四班门生,例应就三等书院挑升,年来苏、浙皆有三等书院,津则无之开,正应挑四班生三十名。”最初,针对李珉琛关于培育其他各类外语人材的详细需求,盛宣怀还提出了本人的替换计划——“德文已有军备书院,法文似可附入俄文书院,东文或可在大书院附近另盖数椽,专设一堂,费似无多”。

  上文中所谓的“三等书院”,其称号系相对“甲等书院”(大学)、“二等书院”(大学预科或中学)而言的,并间接为“二等书院”供给生源,也就是当代意义上的小学。在盛宣怀看来,北洋大书院二等书院的四班(即一年级)门生,次要该当从江浙一带的三等书院“挑升”,在堂中前后颠末二等书院四年、甲等书院四年的进修以后,才气终极“升至头班甲等”,完成大学学业。总之,上述电文可谓充实表清楚明了盛宣怀其时关于当代学制与高档专业教诲的深入了解,和一直对峙将完好、体系的学制系统贯彻施行到底、“不容混乱”的坚决决计,同时,也明白地提醒了北洋大书院这所严厉依照学制划定的“序次”逐年递升且“内有分类特地时间”的新型大学,与某些“仅学笔墨”的普通“洋务书院”之间的素质区分。

  按照盛宣怀和丁家立制定的《甲等书院作业》,在“四次序递次”的“积年课程”(大众课)以外,还有工程学(土木)、电学(电气)、矿务学、机械学(机器)、法规学5门“特地学”(专业),此中除电学外,其他4门厥后均胜利开设。各“特地学”的次要课程以下:

  工程学——专锻练习工程机械、丈量地学、重学、汽水学、质料性子学、桥梁房顶学、开洞挖地学、水力机械学

  从这些课程的称号来看,明显都可谓是成立在一般教诲根底之上的、比力博识的高档专业教诲,此中的大大都课程均为海内初创。不外,在厥后的实践办学过程当中,各个专业的详细课程设置亦会有所变通,以致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好比说,1900年头,北洋大书院“法规学”首届结业生王宠惠所获“钦字第一号”“考凭”(结业文凭),上面逐个列出了他在四年求学时期所进修过的局部20门课程——英文、多少学、八线学、化学、格致学、身理学、天文学、富国策、互市约章、律法泛论、罗马法规、英国条约律、英国罪犯律、万国公法、商务法规、官方刀笔律、英国宪章、田产易主法规、船政法规、听讼法例。也就是说,与《甲等书院作业》中仅仅只列出了3门“法规学”专业课程比拟,该专业的第一届门生最初实践修完的法学专业课程已到达了12门之多,可谓充实表现了法学高档教诲的水平与水准。

  在期间的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看来,北洋大书院的兴办,“是为……创办当代大学之前锋,并奠立法学科学与工程教诲之始基”,“‘中国之工程教诲’与中国之当代大学教诲,同年同月同日生,即中国肇端有当代大学之日,就有工程科系”,“不唯中国之当代大学教诲,盛氏创其始,并且中国之工程教诲,亦系盛氏树其基也”,“继北洋大学而设立之工程学府,为北京大学之工科……其次为山西大学之工科,南洋公学及唐山路矿专校”,“中国各大学依其根本工程科系设置之次序递次,土木、矿冶、机器最早,机电次之”。诚如李书田所言,北洋大书院不只在天下开法学高档专业教诲之先河,并且在高档工程教诲方面,亦一样是开民风之先,胜利地创建了天下最早的三个工程学科,为海内后起的多所“工程学府”作出了优良的树模。

  到了1899年末,在北洋大书院甲等书院头班的24王谢生中,除有少数几人或“派昔日本游学”,或“因事告假未回”,或“学无进益,降入二班”,均不克不及准期结业以外,终极共有18人顺遂地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成为北洋大书院首届结业生,同时,也是中国人本人培育出来的第一批大学本科结业生。

  1900年2月,北洋大书院“法规学”首届结业生王宠惠得到了由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颁布的“钦字第一号”“考凭”。其阁下两侧绘有意味皇权的蛟龙出海图样,阁下边缘均书有“钦字第一号”字样。注释右边则起首用大号字说明其颁布者的身份——“钦差大臣打点北洋互市事件直隶总督部堂裕”,然后又较为具体地叙说了该“考凭”的得到者王宠惠从退学到结业的全部进修与测验历程:

  天津北洋大书院招取门生,由二等四班递升甲等头班,分年肄习汉、洋文及各项特地之学,积年由该书院总办暨总教习、分教习随时磨练,均能根据作业,按部就班。惟查该书院于光绪二十一年玄月创办,其时所招门生,有在客籍及上海等处曾习汉、洋文,尽有造到,该书院所定作业,四五年、二三年不等者,故自二十二年起,随其学力深浅,分隶甲等第四班及二等各班。现届四年期满,核与八年结业章程仍符合合,一切甲等头班结业士(门生)王宠惠,经本大臣复加查核,名实符合,合行给付考单,俾该生执觉得凭,以便因材任命。凡该生肄习各项学问,一一开列于后……

  以上纪录充实阐明,北洋大书院在草创之时,的确一直都是在严厉地施行其本身的学制划定——王宠惠在考入北洋大书院之前,曾“在香港肄业四年”,详细而言,即已在全香港建校最早、同时教诲质量也是最好的西式中学——皇仁书院承受了正轨的中学教诲;在其退学后的第二年,又“随其学力深浅”,被分派到“甲等第四班”就读,阐明他其时曾经到达了大学本科一年级的退学尺度,而达不到这一尺度的其他门生则被分派到“二等各班”,先从大学预科读起;最初,在甲等书院进修“四年期满”以后,又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复加查核,名实符合”,阐明当局政府终极承认实在践水平已到达大学本科结业生的程度,故根据该校的办学章程授与其大学结业文凭。

  放眼天下,在1900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向北洋大书院首届结业生王宠惠授与“钦字第一号”“考凭”之前,天下各地还没有任何一所官办新式书院已经有过模仿西方大学的通行做法向结业生正式授与学历证书的先例,因而,这张“考凭”可谓“前无前人”,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高档教诲史上由本国当局颁布的第一张大学本科结业文凭。

  1898年9月,盛宣怀曾指令北洋大书院甲等书院总办王修植,从甲等书院二班、三班、四班中各选择1王谢生赴日本留学。1899年春,北洋大书院将甲等书院“工程生”黎科(其时已升入四年级)与“法规生”张煜全(三年级)、王建祖(二年级)3人和二等书院门生张奎、金邦平、周祖培3人派昔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此举可谓开中国大学在校本科生及预科生出国留学之先河。其时,日本文部省与东京帝国大学方面的一份文件曾云云纪录这6名北洋大书院肄业生的学历与专业:

  由上可见,北洋大书院其时的办学条理及水准,曾经获得了东京帝国大学这所日本最高学府的高度承认,以至此中的2名预科生还被以为曾经具有本科生的程度与水平。

  根据盛宣怀最后的方案,北洋大书院首届门生求学期满后,“准给考单,选择出堂,或派赴国外,分途历练,或酌量委派洋务职事”。到了1899年末,在北洋大书院首届结业生即将发生之际,书院总教习丁家立便根据盛宣怀的指令,提出每一年调派10王谢生别离前去英、美两国留学,但一时未能完成。1900年夏,跟着义和团活动的舒展与八国联军的入侵,北洋大书院临时停办,广阔师生为遁藏战祸,纷繁逃离天津,此中有许多人南下来到上海。其时,盛宣怀曾请求南洋公学收留一部门北洋师生持续就读或任教。1901年夏,盛宣怀决议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东方言语文学讲座传授傅兰雅(John Fryer)协作,拜托其率领北洋大书院的“结业及甲等门生八名”赴该校留学。其时,盛宣怀还出格指出:“该门生学力足,迳进大书院者固善,倘其间有未能迳入者,须在外馆暂行习读,听候补入。”随后,先期公费留美的北洋大书院“法规科”结业生薛颂瀛也转为公费,这9王谢生均在昔时前后进入加州伯克利大学进修。在这9人中,陈曾任北洋大书院算学教习,王宠惠、王宠佑、胡栋朝、薛颂瀛、陆耀庭5报酬该书院首届结业生,张煜全、严锦荣、吴烓灵3报酬甲等书院肄业生,因而,北洋大书院又创始了中国大学西席及本科结业生出国留学之先河。

  厥后的究竟充实证实,盛宣怀一开端关于北洋大书院首批公费留美门生之“学力”的担忧,完整就是过剩的——这批早已在北洋大书院完本钱科学业的门生,就实在践学力而言,曾经不单单是在美国“迳进大书院”这么简朴了,究竟上,他们在退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后不久,便“已居结业之列”。短短一年事后,据其时报载,“美国卜技利大书院年试刻已发表,中国门生均列前茅,有陈者得超级者四艺,别的王宠佑得超级者三艺,王宠惠得超级者两艺,又以陈共试六艺,四艺得列超级,两艺得列特等,为合院二千五百余人所独一无二,人咸叹中国人材迥超乎西欧焉”,“中国上次派往之门生,已届一年期满,此次测验,得一等者九人,得中等者五六人,其他多列二三等。此中工程生胡朝栋〔栋朝〕习丈量铁路,所画之图独冠全班,西席奖誉不止;陈习格致艺学,列入一等;吴桂灵习机械学,亦列前茅;王宠惠习律法学,王宠佑习矿学,严锦荣习学,均在一二等之列;惟张煜全尤其超卓,于测验军备时,得有美国中卫之衔”。对此,其时的加州伯克利大黉舍长还特地在黉舍的年度陈述中高度歌颂他们“在大学里的表示极佳,他们优良的才调和才能为他们博得了师生们的尊崇和

  故意思的是,被加州伯克利大黉舍长公然赞誉“表示极佳”的张煜全、严锦荣、薛颂瀛、王宠惠等4名“以商律、商务为专科”的北洋“游门生”,却在退学仅仅半年以后,便于1902年2月24日联名致信盛宣怀,向他埋怨道:

  卜忌利大书院兴办伊始,学科多未完整,与美国东方各省所设诸书院其水平相去甚远。盖卜忌利为美国西鄙,僻处一隅,诚如甘陕之于中国,不问而知其非修业之地矣。且美国东方为文学士夫、在朝官僚萃聚之所,美国门生非万不得已,无在卜忌利肄业者,即傅兰雅师长教师之子、家立君亦在东方书院肄业。现卜忌利书院各教习,均在东方聘来,所用教科课本,尽是东方各书院西席所著录。前人所谓“立法夫上,仅得此中”,今肄业于劣等之学级,而欲学问之长进也,盖亦难矣。生等顷在书院中已居结业之列,书院所传授之书,类多在北洋大书院时经已习闻,欲求新学,实无几矣,若久居于此,亦徒縻国帑而负雅意耳……卜忌利黉舍中,工、矿二科实为美国超级之列,其他各科则自桧以下,无足道矣。

  最初,除薛颂瀛在1903年得到加州伯克利大学商贸学士学位后转赴德国留学外,其他8名北洋“游门生”均在1902—1904年间前后转入美国东部的几所办学程度更高的出名大学就读,且均在很短的工夫里前后得到了博士或硕士学位。此中,王宠惠于1902年转入耶鲁大学,1903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0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张煜全于1902年转入耶鲁大学,1903年获法学学士学位,1904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后持续留校进修至1906年;陈于1902年获加州伯克利大学数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后转入耶鲁大学,1906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严锦荣于1902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190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王宠佑于1903年获加州伯克利大学矿学学士学位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1904年获矿学及地质学硕士学位后持续留校进修,1906年赴欧洲留学,前后修业于英、法、德等国,后获博士学位;吴烓灵于1903年获加州伯克利大学机器学士学位后转入斯坦福大学,1904年又转入康奈尔大学,1905年获机器硕士学位;胡栋朝于1904年转入康奈尔大学,1905年获土木匠程硕士学位;陆耀庭于1904年转入康奈尔大学,1905年获桥梁专业硕士学位。

  耶路为美国最出名之大学,吾国门生亦有三人在焉,曰陈君,曰王君宠佑〔惠〕,曰张君煜全,皆北洋大书院官费生也……本年夏日卒业,其法令科,王君裒然为举首,受卒业证书时,王君代表全校四千余人致答词,实故国第一位誉也。是次法令科第一位为黄种人,第二名为黑种人,第三名乃为碧眼儿,各报纸竞纪之,谓历来未有之异数云。

  综上所述,草创期间的北洋大书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后调派到日本、美国留学的这些“游门生”,以他们在外洋多少出名大学持续进修时的优良表示,为其时积贫积弱、持久落伍的故国争得了极大的声誉,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充实证实,北洋大书院在建校伊始,其办学程度便已根本到达了天下先辈程度。

  1902年6月,时任直隶全省书院总教习的丁家立,赴保定参见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以重修北洋大书院为请”,并获得允准。1903年1月,袁世凯正式公布北洋大书院创办通告,对其招生前提作出了明白的划定:“一切前在北洋大书院暨天津海军书院肄业各门生,其有读过英文,并进修算学,一般已及三载,抑或三载以上,凡旧日作业勤劳,操行端方者,均准收录,无庸测验……其他项书院门生,如已读过英文等项三年不足,其德才兼备者,亦可前去报名,以便验明文凭,分隶各科研习特地学术。”1903年4月,北洋大书院在天津西沽武库原址的新建校舍正式复课,其时,因为“数年乖隔,囊日生徒云散,特地各科骤难归复,爰召集前北洋大书院及前天津海军书院旧生数十人,作为备斋门生,补习一般科目,肄习二年,以备特地之选”,相称因而起首规复了大学预科。

  1905年夏,学务大臣张百熙在天津观察学务时,曾出格歌颂道:“北洋大书院学科之备,水平之高,允为各行省冠,此固本大臣所最钦迟喜慰者也。”就在昔时的暑假事后,北洋大书院在复校后所招收的首批预科生“补习期满”,“分为第三(第二年级)、第四(第一年级)两班,分入法令,土木匠程,及采矿冶金三学门肄业”,“是时法科工科各学门,除机器工学门外,均持续打点”,“本校至是始又有正科生”,即规复了大学本科。不外,到了1906年,第三班门生还没有晋级,便局部被派往美国留学,同时第四班升为第三班。1907年夏,北洋大书院又“续派法令门生十一人官费赴美,工矿门生三人公费赴美,所余门生,升为第二班,合作、矿二门,以法令门生,尽留学于外也。第四班升为第三班,则仍为三门”。

  1908年春,清当局学部在查询拜访了北洋大书院的作业以后,“觉得各班学科属于高档一般者太多,属于特地者较少,核与奏定则程另有不符,令即补足传授钟点,准予备案”。对此,书院方面颠末认真研讨,制定了改良法子,决议“凡高档一般科目悉数剔出,作为预科课程,其特地科目,另行编配,逐年课程补足传授钟点”,“未来门生结业,送部测验,根据分科大学定则奏请给奖”。随后,学部又进一步指出:“查该大书院从前法子,均与奏定则程分歧,此次加增作业,添聘教习,展终年限,均系必不成缓之举。”颠末此次课程变革,北洋大书院三门学科的一切在堂门生一共被分为五个班,此中,“土木匠科甲班”与“采矿冶金科甲班”门生预定于1910年暑假时结业,“土木匠科乙班”与“采矿冶金科乙班”预定于1910—1911年间的“年假”时结业,“法令科甲班”预定于1911年暑假时结业。尔后,在北洋大书院根据学部的指令“耽误年限,增长课程,添聘教习,实在整理,均已照办”后,到了1910年夏,“土木匠科甲班及采矿冶金科甲班均已结业,总计门生十五名”。这是北洋大书院在1903年复校后所培育出的第一批大学本科结业生,与此同时,就天下范畴内而言,“是为前清爽学制颁定后大学门生结业之始”。

  随后,按照《奏定书院章程》的划定,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陈夔龙将这15名北洋大书院结业生的“各项考尝尝卷、教科册本及门生自著论说等一并汇送”至学部,并由学部奏请清当局简派两位大臣会同窗部对其停止测验,10月1日,清当局决议派张亨嘉、陈宝琛二人与学部一同“会考北洋大书院结业门生”。10月中旬,这批门生在学部“分场扃试”,随后,经学部“将各场试卷具体检阅校对,计取列最劣等三名,劣等八名,中等四名”。因为这15人中有3人其时正处“在父(母)丧期内”,学部遂将其他12人于昔时12月10日遵章“率领引见”,并请旨嘉奖。终极,这12名北洋大书院结业生均被清当局“赐给进士身世”,并局部授与实官——“考列最劣等”的3人中有2人被“授为翰林院编修”,1人被“授为翰林院检验”,“考列劣等”的6人均“改翰林院庶吉人”,“考列中等”的3人均“以主事分部尽先补用”。其报酬大抵相称于已往科举殿试落第者中的“一甲”或“二甲”职位。

  在1905年科举轨制正式撤废以后,清当局仍旧根据以往的科举旧习,开端对一些学成返国的留门生赐给进士身世,厥后,又将赏进士的范畴逐步扩大到其他一些范畴。如上所述,到了1910年12月10日,北洋大书院的首批12名本科结业天生为天下3所官办大书院门生中最早获赏进士者;而比拟之下,京师大书院这所名义上的“天下最高学府”直到昔时3月才方才创办大学本科,故其在不到两年后清王朝宣布衰亡之时,亦未及培育出任何一位大学本科结业生;至于山西大书院,其首批19名本科结业生于1911年5月27日与北洋大书院的又一批20名本科结业生一同获赏进士,但前者不授实官,其报酬仍不及后者。因而可知,清末的北洋大书院本科结业生,在海内最早享有中心当局所承认的天下最高“学历”。平心而论,与持久徒具浮名的京师大书院比拟,北洋大书院在实践办学条理、人材培育程度、结业生所获报酬及其社会成绩等方面均遥遥抢先,因而,就究竟的层面而言,该书院才是其时真正意义上的“天下最高学府”。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建校布景、黉舍称号、轨制设想、教诲根底,仍是课程设置、办学程度、门生水平、结业报酬等多个方面来停止详尽、深化的片面考查,1895年降生的天津北洋大书院,在清末天下一切的官办新式书院中,都可谓是领先开端具有了当代高档教诲的诸多根本特性,在中国教诲史上明显具有全方位的创始意义,因而,该校毫无疑问是中国第一所当代公立大学,可谓中国人自立兴办当代大学的汗青性出发点。

  本文为教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讨基地严重项目“中国近代大学的鼓起与演进”(编号:17JJD770005)阶段性功效。